▲林文嶽先後燒出充滿在地色澤的「白河白」(前右)與「關嶺青」。(周曉婷攝)
「清早,晨霧籠罩的大凍山帶有夢幻的靛青,原來,這就是關嶺青」,陶藝家林文嶽繼「白河白」,近日完成「關嶺青」成色的陶壺,接近宋朝青瓷色澤,卻因陶土混入關子嶺溫泉泥,多了寧靜質感,已透過大陸文創公司取得全國專利,將行銷對岸。
林文嶽世居台南白河崎內里,去年,他以蓮蓬灰混入陶土,創作台灣壺,取名白河白。他說,大陸有景德鎮的藍,台灣有白河的白,大陸以宜興壺出名,台灣現正興起台灣壺創作風潮,白河白臺灣壺,從陶土、蓮蓬灰、壺體,完全在地元素。
兩周前,林文嶽以瓦斯窯燒出兩支帶有青色質地的台灣壺,純淨度不輸宋瓷,但少了官窯宋瓷的貴氣,壺身曲線圓潤,握在手中讓人心情因此溫暖澄淨,他說,原來,「破曉天青處」的青,就是這種感覺。
林文嶽捏陶塑壺,十多年前就以白河在地的蓮蓬灰、溫泉泥為創作材質,陶土加入這兩項的作品,發展出「白河陶」系列,早期的「白河女兒嫁妝禮」全系列五十件陶器至今熱賣,近年的白河白加上最近的關嶺青,呈現不同的陶器面貌。
關嶺青和白河白都是林文嶽用來形容他的陶器成色,關嶺青在陶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溫泉泥,以一千兩百多度高溫燒上三、四天,燒窯過程氧化鐵還原到原始狀態,關嶺青就此誕生!
有了關嶺青,林文嶽說,高興兩星期就好,從看山得到關嶺青的靈感,歷時一年多,不斷在燒壞、破損中輪迴,直到日前開爐,得到兩件完整作品,其中一件送至深圳透過當地文創公司取得大陸全國版權,另一件留在陶坊裡,他鎮日把玩,期待從中再獲新的靈感。